书记、校长信箱 信息门户 图书馆 科技查新 邮箱系统 VI系统 网上党校 教育在线 信息公开 English 旧版入口

山一大人物

【山东省科学家精神主题展馆中的山一大人】

追光:谢立信院士的奋斗人生

发布日期:2024-07-10

编者按:山东省科学家精神主题展馆即将开馆,该馆由山东省科协建设,将全面展示我省杰出科学家们的科技成就,大力弘扬“与党同心 星耀齐鲁——科学家精神”。校(院)5位科学家入选,为入选人数最多的省属高校。

为推进校(院)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校(院)推出“山东省科学家精神主题展馆中的山一大人”系列报道,进一步激励广大师生医护员工听党话、跟党走,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为推动校(院)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谢立信,1942年12月12日出生于山东莱州,眼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bobapp1中国有限公司终身教授,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创始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今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后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中心从事角膜病研究。1991年回国后在青岛创建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现已拥有bobapp1中国有限公司附属青岛眼科医院(三个院区)、bobapp1中国有限公司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两个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已成为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中国主要的眼科中心之一。现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附属青岛眼科医院院长、亚太角膜病学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等职务。是中共党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谢立信教授主要从事眼科角膜病、白内障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是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开拓者,中国眼库建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感染性角膜病、生物工程角膜、角膜内皮细胞、糖尿病性角膜病变及眼内植入缓释药物等领域取得了众多开创性成果。出版专著8部,主编、主译、参编书籍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美国眼科学会成就奖、亚太眼科学会最高学术成就奖项“De Ocampo Lecture”和“Arthur Lim奖”、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亚洲角膜基金会学术成就奖等,至今仍工作在医疗、科研和教学一线。

谢立信教授至今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30余人,很多学生已经成长为国内外知名医疗、科研机构的院长、独当一面的科室主任和专业骨干等。他所带领的眼科所团队,经过独立自主培养,已打造成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引领,院士有效候选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领军,以泰山学者系列等各类省部级专家人才和全国眼科学组委员为骨干的一流眼科创新团队。

眼科医生,又被称为光明使者,谢立信就是其中的旗帜和代表,他心怀梦想、初心如磐,沿着光之轨迹追逐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从潍坊医学院的小研究室到今天国内外知名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从建立青岛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到创建bobapp1中国有限公司青岛眼科研究院,从发表第一篇中华眼科杂志论文到获得三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他一路探索、一路追寻,将一个人关于光的梦想,变成了无数人梦想的光。在追光的过程中,谢立信创造了中国眼科界诸多个第一,翻开他的人生履历,我们看到了一代科学家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坚韧执着和心怀大爱、不忘初心的家国情怀。

一缕微茫,是那破晓的曙光

1965年,23岁的谢立信从山东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潍坊医学院,后机缘巧合从妇产科调入了眼科,这里成为他追光之路的起点。明确了事业发展方向的谢立信,很快就展现出了对专业的执着热爱和开拓创新,他创建了潍坊医学院眼科教研室,并成为唯一的眼科教师,随后的时间里他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一边苦练眼科临床技能操作,一边给医学院的学生讲授眼科学课程,一个人承担了眼科教研室的全部工作。

1975年,改革开放前夕,潍坊医学院成立了自己的附属医院,谢立信和其他两位同事创建了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扩大了眼科事业的平台。科室初创,条件异常艰苦,没有资金支持,缺乏实验设备,只有一支手电筒、一台眼底镜、一张视力表,有时一天也见不到一位患者。面对窘境,谢立信依然信心百倍,他一切从头做起,白天搞临床,晚上做实验,将个人休息时间压缩到了极限。

在拥有了新的工作平台后,谢立信从科室现实条件出发,结合中国眼疾患者特点,选择了患者数量较多、检查设备要求相对较低的角膜病作为主攻方向。角膜的厚度只有0.5毫米,角膜移植手术也是眼科最复杂的术种之一,因此勤学苦练手术操作技能是成为一名优秀角膜病医生必不可少的功课。然而人体眼球太少、动物眼球太贵,谢立信就在卫生纸、薄胶皮纸上反复揣摩练习,日复一日、从不懈怠。经过持之以恒的高强度学习和临床实践磨炼,他的临床和科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凭着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谢立信一步步地取得了成功。1978年,谢立信在简陋的条件下,成功为3名患者进行了角膜移植手术,技巧和效果都达到当时国内领先水平。自此,全国各地都知道了山东有个谢立信角膜移植手术做得好,各地慕名而来的求医者络绎不绝。同时,他的科研成果也取得突破,1981年,谢立信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人脐带血清角膜活性保存液”,效果达到国际通用产品水平,而价格仅为进口的五分之一;同年他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多年后,谢立信已位列《中华眼科杂志》表彰的1978-1999年间发表论文最多的前百名作者(第一作者)首位。

1983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已经逐步敞开,在角膜病领域已有一席之地的谢立信引起了国际眼科学界的注意,来华交流的美国国际眼科手术队特意赶到潍坊观摩了谢立信的角膜移植手术,美国的观摩专家被震惊了,他完全想象不出在这么简陋的仪器设备条件下能做出这么精湛的手术,当晚他就给远在美国的国际著名角膜病专家Kaufman博士写了信,“在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潍坊,我遇到了一个十分不寻常的医生。我们参观了他的角膜病研究工作室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并检查了经过他手术后的几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患者,他是个极好的天才。他做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精湛技巧、优美操作简直让人入迷,使人好像在欣赏一位东方艺术大师的雕刻和绘画……”。

1983年,美国医疗手术队在潍坊观摩谢立信教授手术

同年,美国的另一支眼科手术队也来到潍坊医学院传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技术,与国外眼科同道的交流为谢立信打开了国际视野,发现了一片从未看过的眼科世界,于是他产生了要走出去的想法。正所谓“一念起万物生”,谢立信走出国门的这一想法,犹如黑夜中的一缕微光,光芒虽微却充满希望,也正是这点点微光的汇聚,照亮了中国眼科迈向国际化发展之路,而他本人也将迎来更强的挑战和更精彩的未来。

喷薄欲出,浮云下的光潮涌动

谢立信一直坚信“机会和条件不是等来的,是创造出来的”,要想走出国门,他面临着比别人更多的困难。谢立信曾是留苏预备生,求学时代学的是俄语,语言是出国的第一道难关;第二道难关是资金关,他当时的月收入仅45元,根本无法支撑在美国的各项开销。梦想在前,谢立信在毫无基础的条件下硬是凭借超常的毅力用两年的时间攻克了英语关,并申请到了美国防盲协会(RPB)的资助克服了资金关。1987年1月,他拿着400美元到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中心,成为世界顶尖角膜病专家Kaufman教授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开始了角膜病研究工作。

抵达美国后,谢立信首先被安排到病毒学实验室工作,从未学习过病毒学的他再一次面临困境。不熟悉实验室仪器,他就拿说明书看了一遍又一遍,在同事身边仔细观摩,每天一早就进到实验室,中午饭也不吃,就喝点水,周末的两天都会在实验室。做了一年以后,勤奋聪明的谢立信获得了导师和同事的认可,并陆续取得了相关的学术成果,被称为来自中国的天才。在美国的两年期间,他陆续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其中两篇被推选到“世界视觉和眼科年会”上宣读,并成为RPB年度报告中表彰的5名国际眼科工作者之一。《佛罗里达州报》头版头条大篇幅地报道了他在美国所取得的研究成就。

1987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中心做角膜病研究

1988年底,完成了研究任务的谢立信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带着各种国内欠缺的珍贵资料和科研器械回到了祖国。经过美国的两年系统学习,谢立信意识到,中国眼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在于不重视基础研究。谢立信经常说“先进的设备我们可以花钱买到,但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技术是买不到的”,他下决心要发展我国眼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自主打造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亲手创造一个更好的科研环境。在他的积极争取和筹备下,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1年,经国家科委(现科技部)批准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在青岛正式成立,谢立信被任命为所长。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获批成立之初仅有3人,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挂靠在青岛市第二人民医院。随着眼科所事业快速发展,各种开拓性成果的持续显现,原有的挂靠模式已经逐步暴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后经省委组织部牵头调研,省政府批准决定眼科所在青岛重新征地,独立建所,谢立信再一次开启了艰苦奋斗的创业模式。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青岛时,座谈会上,谢立信汇报了归国创业的感受:“在目前的国情下,知识分子不应等、靠、要,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造福于人民,为国争光。”他的发言得到了总书记的带头鼓掌,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也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面对独立建所的各种难题,谢立信从不抱怨,他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不知疲倦的全身心投入,他每天忙于业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应对大量的基建、设备购置、办理各种繁杂手续等工作,每天最多休息3、4个小时。1994年,眼科所在曾经是一片菜地和水坑的青岛市燕儿岛路5号研究所新址上,顺利建成了面积6000余平方米的综合楼。期间,谢立信领衔的眼科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没有工作场所,他们就租赁了燕儿岛路种子站和宾馆的客房,用三合板隔断搭建诊室、检查室;缺少建设资金,他们就夜以继日的出门诊、做手术,用挣来的钱买建筑材料,一边工作一边建设;在搬入新址前,为了节省费用,全所职工集体上阵,靠普通的四轮车,人拉肩扛,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将全部设备物资搬迁到新址,进行开业前的试运行。

1995年5月,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暨眼科医院新址启用

1995年5月12日,眼科所综合楼落成启用暨开诊庆典举行时,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同志亲自出席庆典仪式,并题写了“为了人类光明”予以勉励,这标志着通过多年的奋斗,眼科所终于迈入了独立自主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谢立信又带领团队在省会济南创建了山东省眼科医院,它的成立使山东眼科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以济青两地为支点,进一步增强了对全国的辐射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谢立信和他的创业团队在两次艰苦卓绝、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中凝聚了精神、锻炼了队伍,而谢立信带领下的眼科所,也正如那晨曦浮云下喷薄欲出的朝阳,为未来的快速发展已蓄足了势能。

其道大光,绽放绚烂的初升之阳

谢立信对国内外眼科基础研究方面的差距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在眼科所创立之初就克服了包括资金短缺在内的诸多困难,成立了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实验室。1998年9月,实验室又顺利通过山东省科技厅审核,成为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这标志着眼科所的基础研究迈入正轨。依托较为完备的科研、临床创新平台,谢立信带领眼科所创新团队先后做出了诸多开拓性的学术贡献,这个新生力量如初升之日般在眼科学界绽放着自己的绚烂光芒,谢立信本人也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山东省医药卫生界院士零的突破。

在角膜病领域,谢立信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论证了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临床早期诊断标准,并提出了眼库供体角膜活性新的判定标准——“活性密度”的概念,对指导临床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1989年这项成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中国眼科第一个国家奖。针对真菌性角膜炎,他首次发现并提出不同真菌菌种在角膜内存在不同生长方式,这是国际上首次就真菌菌丝的生长方式提出的创新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不仅使药物不能治愈的患者得以挽救眼球,而且一次手术成功率达到93%以上,该研究成果被编入2005年版国际权威性角膜病学专著《Cornea》。

针对手术用的眼角膜来源匮乏问题,谢立信一手创建了国内最早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眼库之一——山东眼库,并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角膜捐献法立法的方案》,呼吁政府通过立法,改变供体角膜匮乏的现状。此外,眼科所在人体角膜的替代品生物工程角膜和组织工程角膜领域持续开展科研攻关并取得了系列成果,2015年由谢立信主刀的全球首例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获得成功,2019年领扣型人工角膜顺利应用于临床试验。在角膜病创新药物的研制和开发方面,谢立信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合作,历经11年研制并开发出中国第一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可供眼内植入的环孢素A缓释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佳药物剂型和用药途径。

2015年,谢立信院士主刀成功完成全球首例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

在白内障领域,1993年,谢立信在国内率先引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开辟了我国眼科界的一个新领域。这项技术一改传统的注射麻醉、切口大等术式,将手术的并发症降到最低,患者的痛苦降到最小,打破了“白内障成熟才能施行手术”的传统治疗观念;人工晶体的应用,避免了术后配戴无晶体眼镜(框架式)及角膜接触镜的缺点或不足,使术后视力及视野恢复到正常。1994年,谢立信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我国第一部《人工晶体植入学》,是当时我国有关人工晶体方面最新、最系统的专业书籍,成为国内眼科从业者了解和使用人工晶体的权威著作之一。1995年初,他又率先开展了3.2毫米小切口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同年谢立信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了国内第一篇白内障超声乳化论文。

儿童白内障是眼科界公认的“险峰”之一,相对成年人白内障,儿童年龄小、眼部解剖发育不成熟或者发育异常、巩膜和角膜硬度低、前囊膜弹性大等,从而导致手术时机选择复杂、手术并发症多,眼科从业者视为畏途,谢立信在国际上率先用前后囊环形撕囊、前部玻切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较好地解决了儿童白内障手术后反应重、效果差的难题,并于2014年出版了《儿童白内障学》。屈光手术方面,他在我国首次应用角膜层间切除术(MLK)治疗高度近视,使患者摘掉了厚若瓶底的眼镜,在亚洲地区开创了此项技术之先河。随后又率先开展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内成形术(LASIK),并对远视、角膜表层镜术和术后散光等开展系列治疗。

熠熠生辉,谁持彩练当空舞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蓬勃兴起,科学探索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紧密,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谢立信表示,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科技创新大势,在尖端技术、重大命题上发力,在越来越多的“高、精、尖、缺”科技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作为眼科学工作者,要继续引领眼科学事业向高端迈进,拿到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成果。

“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和团队,只有具备二者才能取得创新性成果,才具备国际竞争力。”谢立信始终坚持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截至目前,谢立信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30余人。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眼科所逐步打造形成了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引领,院士有效候选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领军,以泰山学者系列等省级专家人才和全国眼科学组委员为骨干的一流眼科创新人才团队。在感染性角膜病、复杂性角膜移植、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诊治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角膜内皮细胞应用理论、感染性角膜病、角膜病诊治技术创新等领域作出了诸多开创性贡献,相关科研成果已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七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及发明一等奖。

谢立信院士荣获201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目前,谢立信创新团队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正朝着新的创新高峰不断登攀,并已在糖尿病角膜病变、组织工程角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全新成果,其中“糖尿病眼表病变发生机制及诊疗体系的创建和应用”荣获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型角膜供体材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荣获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尤其针对我国角膜供体匮乏的瓶颈难题,研发了系列替代材料,相关产品在全国5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已使10万余名角膜盲患者复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创新用于社会民生。

在平台建设方面,继创建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之后,谢立信正在推动建设全新的眼科创新平台——bobapp1中国有限公司青岛眼科研究院,目前该项目即将交付使用。研究院建成后,将整合bobapp1中国有限公司教学资源和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的科研、教学、医疗优势,广泛开展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特色医疗、科研及成果转化以及学科建设,打造成为辐射东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眼科高地。

谢立信曾深情表示“我一生最大的成就不在于获得了院士称号,拿到了多少奖项、多少荣誉,而在于两点,第一为中国眼科培养了一批中坚人才,他们现在遍布中国大江南北,成为各地区、各医疗科研机构的骨干力量;第二、创建了山东省眼科研究所,为中国眼科学发展搭建了一个专业平台,每年为数十万眼疾患者服务,真正让高质量医疗服务惠及中国老百姓。”目前,已经年逾八旬的谢立信仍坚持门诊、手术、科研教学、医院管理连轴转,几乎很少能看到他“停下来”,全国重要的眼科学术会议也经常闪耀着他的身影,他对中国眼科学发展的殷切期望以及提出的各种前瞻性、创新性战略观点,依然振聋发聩,他在追光路上所取得的成就恰如横亘在中国眼科历史天穹的一道长虹,熠熠生辉,激励着后来人继续砥砺前行!

(作者:赵英佐 王晓鹏 指导老师:林萍)

版权所有:bobapp1中国有限公司(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鲁ICP备1902749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84号

总值班室电话:0531-5955606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