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校长信箱 信息门户 图书馆 科技查新 邮箱系统 VI系统 网上党校 教育在线 信息公开 English 旧版入口

山一大人物

【故事之三:1988年基本消灭疟疾】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发布日期:2024-07-10

编者按 1958年、1983年、1988年和1994年,以王兆俊、仲崇祜、程义亮、尤家骏等为代表的山一大老一辈防治专家,在全国率先实现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麻风病,夺得新中国灭病史上“四连冠”,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创造性成果”,至今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山东对国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之一。

潮平岸阔,风帆正举。校(院)推出“四连冠”领军人物传记,以期通过讲好“四连冠”故事,传承“四连冠”精神,激励山一大涌现出更多的拓荒者、先行者、攻关者,闯关夺隘,攻坚克难,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串串奇迹横空出世,为建设山东强省、为护佑全民健康、为实现中国梦接续奋斗,永立新功。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爆发,同时肆虐的还有疟疾疫情,美越双方深受其害。美国从20多万种化合物中没有找到有效药物;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向中国求援,此时我国每年也有数千万人感染疟疾。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内忧外患,疟疾问题非解决不可,一定要举全国之力消灭之。

1967年,国家启动代号“523”的科研攻关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一批优秀的研究单位参加,共同研制抗疟药物。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山东寄研所”)受邀参加了这个项目。很快疟疾防治专家、山东寄研所原所长程义亮率先用乙醚法提取青蒿素,将青蒿素粗制剂应用于疟疾治疗,效果十分明显。1972年,项目组长、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屠呦呦用新工艺提取高纯度青蒿素,迅速被国际公认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1978年,以程义亮领衔的山东寄研所研究团队完成的《青蒿素抗疟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88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基本消灭疟疾,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在接受专访时,她曾专门对山东寄研所在研发青蒿素过程中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

一个领军人物 德才兼备擘大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东两次疟疾暴发,患者分别达到600万人和460万人,鲁南、鲁西南许多县市发病率为40%~50%,有的村庄高达80%~90%。疟疾流行期间,出现部分脑型疟病人,因连续高热、贫血、衰竭及其他并发症死亡,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面对“家家病满床,无人熬药汤”的场景,程义亮毅然放弃了大学教师的职位和优越工作生活条件,来到了位于济宁的山东寄研所。他出生于东平县一个贫困农村家庭,从小立志学医,十二三岁就到县城一家中药房做学徒,后来又到县人民医院任药剂员。悬壶济世的梦想始终支撑着他勤学苦读,1956年如愿考上山东医学院,毕业后到山东中医学院任教。

1963年,秉持解除人民群众疾苦的初心,程义亮主动要求到山东寄研所工作。从此数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地开始了寄生虫病防治生涯。他身材瘦弱,衣着朴素,自嘲“在街上,从来没有小偷来偷我的钱,看不上”,可谁又知道,这位看似不爱说话的“老农”,却是指挥全省疟防千军万马的知名专家,是全省打赢抗疟战争的领军人物。

确定间日疟,有效控制暴发性流行。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山东的疟疾与南方的疟疾不同,山东是单一的间日疟,病人隔一天发作一次。间日疟的疟原虫比较顽固,第二年春天容易反复。当时治疗疟疾的药有奎宁、氯喹等多种,程义亮和他的团队对各种药品的疗程和效果反复比对,证明了氯喹合并伯喹七天连续服药效果最好;在技术手段上,程义亮提出“两根治,一预防,大力灭蚊”的防治措施,“两根治”是指在疟疾流行期对患者进行治疗,在第二年春季休止期再进行根治;“一预防”是指在疟疾流行期对健康人群全部进行预防性服药;“大力灭蚊”是指进行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媒。

由于暴发流行期疟疾除现症病人外,还有大量无症状带虫者会造成大量传播,程义亮又在一些重点地区研究试用休止期居民集体治疗、流行季节集体预防服药的措施,从而达到迅速控制疟疾暴发性流行的目标。

提取青蒿素,为消灭疟疾作出突出贡献。随着防治工作深入,疟原虫对奎宁、氯喹等药物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研制新的特效药物成为程义亮工作最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加入国家“523”项目之后,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长明。通过研究中外各种药理成分,吸纳项目组其他成员的经验,凭借深厚的中医功底,根据中医古籍中青蒿治疟疾的记载,程义亮带领科研人员率先采用黄花蒿提取物进行鼠疟实验,取得非常理想的结果。1973年,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协作,用乙醚提取出青蒿素粗制剂,并进行了临床试验,试验效果明显,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推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9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克斯奖。《齐鲁晚报》为此采访年近八旬的程义亮。程义亮找出当年有关青蒿素研究的资料、已经泛黄的《山东省疟疾防治与研究》、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证书,激动地说:“听到屠呦呦获奖的消息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参与了青蒿素研究,并且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采取分层措施,控制复燃并使发病稳步下降。疟疾暴发流行被控制后,全民服药已不再适用,如何防止疫情复燃并使发病率持续稳步下降,又成为新的研究课题。程义亮和研究人员对山东各地疟疾流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疟疾传播强度潜能的不同,将全省划分为易暴发流行区、可暴发流行区和流行区三类,根据疟区分层,采取相应的控制复燃的措施,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针对性和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至1988年,全省发病人数降低至40人,当年10月,卫生部组织专家组对山东疟疾进行检查评审,确认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疟疾,为全国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了经验。

山东疟疾病人由600万、400万降到40人,如此辉煌成就的背后,程义亮付出的是数十年的执着坚守、砥砺前行,贡献的是时不我待、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牺牲的是家庭的温暖、子女的陪伴。山东寄研所的老同事笑问他,抗疟时没有家,当所长时不用权,没安排一个子女,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不吃请,值吗?他也总是笑着回答,糟糠之妻是块宝,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是他心里装了太多病人的需要,国家的需要。

一支过硬队伍 群英共助创辉煌

1986年春天,李志诚到了菏泽,半个月时间马不停蹄,一连跑了六个县检查工作。4月26日上午,他到巨野县防疫站检查工作,下午又接着参加全县防疫股长会议。在会场上突然血压上升,脑血管破裂,就再也没有醒来。许多百姓听到李志诚病逝的消息,纷纷来到医院痛哭失声,“大老李,你这么牵挂着俺的病,如今都好了,你怎么就舍得离开俺?”

李志诚,时任山东寄研所疟疾科副主任,在第二次疟疾暴发后,被安排到疫情严重的菏泽蹲点,当时菏泽地区疟疾病人达到100万人。李志诚和同事们带领当地防疫人员,白天给病人送药送水,晚上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在村口支起蚊帐抓蚊子,研究蚊子的习性,十五年如一日,走遍了菏泽的村村落落。

殉职前,他因年高多病已退居二线,这趟菏泽之行是他主动请缨。他说他情况熟,便于开展工作,老伴儿拿着一叠病假条,坚决不同意他再出发,他笑着说:“放心吧,等消灭了疟疾一定回来好好陪你!”然而这一去,他就再也没有回来。

路吉宽,早晨离开家的时候,还和妻子有说有笑,出门后,他骑着自行车下乡检查,突然被一辆大卡车撞飞,再也没有醒来,生命永远定格在29岁的青春韶华,似一颗流星闪过,却永远镌刻在抗疟英雄群谱之中。

还有一位赤脚医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骑着三轮车为病人送药,不慎滑到河里牺牲了。据说苍天也悲悯年轻的灵魂,连续下了三天雨,雨水就像眼泪,吊念着这位无名英雄。

正是有了这样一支勇于献身、勇于付出的的防治队伍,才保证了消灭疟疾目标的实现。其实,对于山东寄研所来说,自成立之日起,在王兆俊、仲崇祜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带领下,在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的进程中,已经锻造出一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队伍。在消灭疟疾的战斗中,程义亮带领他们更加体现出了能打仗、打胜仗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然而,哪有什么一夜成功,不过是百炼成钢, 哪有什么人生开挂,不过是厚积薄发,鲜花与掌声都来自于无数人沉寂岁月里的默默坚守。

——一直在创新。程义亮常对他身边的同事说,几百万病人等着呢,我们责无旁贷,必须时时有新发现。哪儿最热,哪儿最脏,哪儿蚊子越多,他们就到哪里去,很快确定按蚊是媒介;它们以人体为诱饵捕捉成蚊,夜以继日观察病人服药表现,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数据,终于确定了间日疟、确定了七天疗法;在提炼青蒿素的日子里,他们查阅了几千个药方,经历了上百次失败,每天都在一点点接近……

——一直在路上。据老专家赵中平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他报到当天,总务科给他发了山东寄研所标配“三大件”——自行车、两米见方的油布和一双高筒靴,从此他在“三大件”的陪伴下,一年中有八、九个月深入疫区,披星戴月,踏遍山山水水,多少个烈日炎炎的中午,他们肩背药箱,手提暖壶,给群众送药到田间地头;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走村串户,查看危重病人,宣传疟防常识,鼓舞群众战胜疟疾的信心;多少次一日三餐,他们都是边走边啃干粮……

——一直先国后家。他们的家在疫区,他们心中只有病人,他们陪伴的是蚊子和小白鼠,这是山东寄研所疟疾科家属们的共识。对于每一个抗疟人员来讲,消灭疟疾是生活的全部,自己家里的事情,包括老人住院、妻子分娩、孩子上学,许多人都没回过家。

一条伟大之路 大爱无疆惠天下

据统计,从1961年到1979年,我省每年拨专款1000万元购置抗疟药品,从事疟疾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赤脚医生和卫生员达到100万人,全省服用各种抗疟药合计达6亿人次。抗疟声势之浩大,防治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是其它疾病无可比拟的。

在全国掀起爱国卫生运动的的大背景下,山东各级党委、政府就把抗疟防治列入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打一场消灭疟疾的人民战争,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疟疾的路子,即预防、治疗、科研相结合,组织领导、专业队伍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开展大规模群防群治,掀起全民参与的抗疟高潮。

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难越向前。在几十年漫长而艰苦的抗疟道路上,山东寄研所专业技术人员始终坚持在防病第一线,他们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制订实施防治计划,他们培训专业队伍、组织发动群众,他们督导措施落实、掌握并遵循疟疾流行规律、及时调整防治策略,使山东的抗疟工作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自1988年在全国率先基本消灭疟疾之后,山东寄研所又相继开展了流动人口管理、传染源监测、发热病人血检等疟疾监测工作,使我省疟疾发病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到2012年连续7年山东无发现当地感染疟疾病例,疟防成果得以巩固。2019年,山东寄研所为主承担的山东省消除疟疾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消除疟疾终审评估,实现全省消除疟疾目标。

不负韶华,逐梦前行。新时代的寄防人,不仅继续做好境外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工作,巩固消除疟疾成果,而且为世界贡献着山东智慧,自上世纪80年代,山东寄研所已有十几批、数十人次援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疟疾防治工作,他们以最好的姿态,践行着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许锐)

版权所有:bobapp1中国有限公司(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鲁ICP备1902749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84号

总值班室电话:0531-5955606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