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校长信箱 信息门户 图书馆 科技查新 邮箱系统 VI系统 网上党校 教育在线 信息公开 English 旧版入口

山一大人物

【故事之二:198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

情济苍生 勇攀高峰

发布日期:2024-07-10

编者按 1958年、1983年、1988年和1994年,以王兆俊、仲崇祜、程义亮、尤家骏等为代表的山一大老一辈防治专家,在全国率先实现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麻风病,夺得新中国灭病史上“四连冠”,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创造性成果”,至今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山东对国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之一。

潮平岸阔,风帆正举。校(院)推出“四连冠”领军人物传记,以期通过讲好“四连冠”故事,传承“四连冠”精神,激励山一大涌现出更多的拓荒者、先行者、攻关者,闯关夺隘,攻坚克难,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串串奇迹横空出世,为建设山东强省、为护佑全民健康、为实现中国梦接续奋斗,永立新功。

1979年6月,寄生虫病防治专家、时任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的仲崇祜,代表中国出席了世界卫生组织丝虫病防治研讨会,介绍了中国丝虫病防治经验。世界卫生组织赞誉,仲崇祜及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倡导的海群生药盐防治丝虫病的方法,是“中国的成功经验”,以蚊媒为检测指征是“中国创造性成果”。

1983年,山东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丝虫病;2004年,又在全省彻底消灭丝虫病。随后,山东的防治经验在全国迅速推广应用,大大加快了丝虫病防治进程。

2008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以“别了,丝虫病”为题,报道了全国消灭丝虫病的历史性成绩,其中重点介绍了山东省丝虫病防治的成功经验。

“世界丝防看中国,中国丝防看山东”,山东丝虫病防治工作之所以享誉世界,关键就在于其领军人物——仲崇祜。

以身垂范 崇尚实干

王振中20岁那年,阴囊里长了个小疙瘩,5年后的1954年,他的阴囊已肿如小瓮,下垂过膝,这是典型的晚期丝虫病症状——阴囊象皮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王振中所在的邹县,丝虫病患者随处可见,他们贫病交加,苦不堪言。经调查,整个山东地区丝虫病患者高达500万,居全国之首(全国3000万),许多患病的家庭夫妻离婚,年轻人找不到对象,有的人甚至上吊自杀。

丝虫病是一种以蚊子为媒介进行传播的寄生虫病。蚊子在夜里吸食带有微丝蚴的病人的血后,微丝蚴在蚊子体内发育,重新传播给人类,在人的淋巴系统长大,再繁殖下一代微丝蚴,阻塞淋巴管,造成腿部和生殖系统的象皮肿,严重的造成残疾,导致生活不能自理。

1955年3月,山东省在枣庄成立了丝虫病防治所,同年9月迁入济宁,承担全省丝虫病防治任务,这是我国最早成立、也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所丝虫病专业防治机构。1960年,与黑热病防治所合并,组成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寄研所)。

专业机构呼唤专业人才。1956年春,仲崇祜带着全家老小来到济宁,从此掀开了山东省丝虫病防治工作的壮阔一页。仲崇祜1913年出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1949年参加革命,历任山东省防疫大队队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黑热病防治总所副所长,山东省卫生厅技正。妻子虽是美丽贤淑的江南姑娘,又从日本留学归来,但也毫无怨言地支持他的工作。一起扎根当时十分贫穷落后的鲁西南农村,

救民于疫病水火的高尚医德,催促着仲崇祜与时间赛跑,他带领防治人员长期深入疫区,走遍齐鲁大地,山东所有的县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尤其是74个丝虫病流行县市,他更是了如指掌。由于常年吃住都在老百姓家,在一些疾病高发的村庄,仲崇祜的名字妇孺皆知,他们说,仲大夫一看就是大专家,一说话就像自家人。

济宁邹县的丝虫病重症患者郑成富,象皮腿严重,如水缸一样粗,腿上结痂疼痛,仲崇祜每次都耐心诊疗,常常直接用手一块一块抠结痂,那种对病人发自内心的爱,感动地郑成富热泪盈眶。以后,他每次到济宁就诊,一进寄研所大门就大声喊:“仲所长,我来了。”如同串亲戚般亲热。

其身正,不令则行。仲崇祜的行动感动着病人,也感染着身边的同志。1956年开始,山东省抽调500多名医师、4000多名应届大中专医药院校毕业生参与丝虫病防治工作,同时寄研所又培训了数以千计的基层防疫人员、农民丝防队员,广大防治人员任劳任怨,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检查微丝蚴患者,是最难最艰苦的工作。每到夜间,数十支丝防队伍,分赴人群微丝蚴阳性率5%以上的县开展丝虫病查治,队员们骑着自行车,提着马灯,伴着一路长长的灯影,游走于各个村庄。因为微丝蚴是“夜游神”,昼伏夜出,只有在人们睡熟之后,才会从心脏等深度器官蔓延到耳朵等表面器官。半夜时分,队员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砸开农户家的门,给人们扎破耳朵取血,此时群众睡得正香,很不愿意开门,有的打开门,用尿罐子砸丝防队员,挨骂、被狗咬是家常便饭。

采血结束后,防治队员连夜把血片送到实验室时,往往已是天亮时分,上午接着看血片,下午稍稍休息,晚上继续出发采血。寄研所老专家高长兰说,当时大家都是无怨无悔,时时想着如何去完成工作,如何把工作做好。

为打消群众的抵触情绪,仲崇祜带领专家组巡回指导讲解,他们编写各种宣传资料,通过集市宣讲、放电影等机会,宣传丝虫病防治的意义和办法。他们还把显微镜搬到村里,当群众看到丝虫在血片上活蹦乱跳时,震惊之余,纷纷主动要求采血。

中国经验 贵在创新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试点与推广相结合,科研为防治服务,仲崇祜和他的队员在一步步创新创造中,解决了丝虫病防治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成就了“中国的成功经验”。

规范查治丝虫病取血标准。耳垂血究竟应该采几滴?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大有学问,采少了,看不见微丝蚴。采多了,老百姓有意见。最开始国内外大多采20-30微升。经仲崇祜反复研究,大样本比对,在感染度较高、病人较多时,可采3大滴血,相当于60微升,这样不仅微丝蚴检出率高,老百姓也易于接受。于是,采血3大滴、两片法诊断丝虫病作为统一标准,在全国广泛应用。

精准推出海群生7天疗法。治疗微丝蚴的特效药是海群生,可是服用多少,疗程多长,有无副作用等问题成为难点。仲崇祜带领大家反复进行试验比对,为了取得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他常住泗水县苗馆村,与大家一样到农民家送药,全然不顾身患心脏病,徒步几十里路亲自送药到人,看药进肚,观察反应。经过上千次的比对,从几十种方案中,总结出4.7克/7天疗法。此疗法对丝虫病高发地区全民服用效果最佳。

创造海群生药盐疗法。随着患病人群的大幅减少,采血难、吃药难问题更为突出,而且采用个案治疗,很难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重大难题,仲崇祜查阅大量的专业资料,掌握世界丝虫病防治最新动态,结合碘盐的使用,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食盐加药,海群生药盐由此而生。为了检验海群生药盐对人体的影响,他首先拿自家人做实验,在做饭时偷偷加入药盐,证实加过药盐的饭菜无不良味道,全家人身体也没有任何反应。

在所领导的支持下,又把海群生拌到单位食堂的饭菜中,即使经过高温烹制后,也没有影响海群生的效果。随后在滕县、宁阳和临沂的6个自然村大范围试用,半年后,微丝蚴率大大下降。

海群生药盐的最大优点是老百姓在吃饭的同时吃药,简便易行,而药物反应轻微或无反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上世纪70年代初,山东在全国率先推广海群生药盐防治丝虫病,全省共投入药盐7.5万吨, 2300多万人服用药盐,取得了突破性的防治效果。

1983年,经卫生部专家组考核,山东省丝虫病流行区人群微丝蚴阳性率降到0.01%,在全国率先达到了基本消除丝虫病的部颁标准。随之这一创举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我国消除丝虫病的进程。

中西医结合救治危重病人。像对待郑成富一样,仲崇祜对晚期象皮肿病人给予很多的关爱,不允许称他们“晚期病人”,而是称为“慢性病人”。他带领医务人员创造中西医结合疗法,采用手术、加固、中药制剂等办法综合治疗,很多病人都治愈出院,有的人还结婚生子。

郑成富一直说,是仲所长、寄研所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从1965年开始,他多次被接到济宁,先后三次手术切除40多斤的赘生物,此后,他可以下地劳动,并健康地活到2007年,82岁去世。

邹城的张志忠同样幸运,21岁那年患丝虫病,出现了乳糜血尿,谈到当时的病情,他说:“得了这个病,腿粗得厉害,也尿不出来,一走路,皮就破,流黄水。”在他极度痛苦的时候,医务人员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使他很快康复,两年后他娶了媳妇,生了三个女儿,后来身体很硬朗,还可以下田种地。

大医精诚,仲崇祜和他的同事们救治了无数的丝虫病患者,使他们重获新生,也为广大农村增添了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还有一些年轻人参军入伍,他们所在的村庄结束了多年无人通过体检的历史。

这些为病人带来福音的治疗方法令世人瞩目,获得全国中医专家的一致认可,他们研制的特效中药制剂——消肿乳糜清,治疗丝虫病后遗症效果显著,全国推广。

辉煌成就 成于梦想

“千军万马齐上阵,万众一心除瘟神”,从上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掀起丝虫病防治的热潮,走出了一条政府组织、部门协作,群防群治的中国特色的传染病防治之路。在这种大背景下,山东丝虫病防治人员奋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众志成城,在奋力奔跑和艰苦卓绝中成就着消灭丝虫病的梦想,首当其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山东丝虫病防治取得了载入史册的巨大成就,为国家、为世界树立了样板,做出了贡献!

让肆虐千年的小小丝虫,在齐鲁大地最先销声匿迹,仲崇祜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寄研所所有专家的共识。他们说,整个防治过程中,仲崇祜带领大家制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他既是方案的制定者,又是方案的执行者,他给成千上万的丝虫病患者开了一个大处方——治愈了早晚期丝虫病人500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药方的成就有多大,仲崇祜们付出的心血就有多少,他们的成绩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现场。防治人员每年一半以上时间在农村,深入现场解决问题,保证防治研紧密结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常驻各个试点村,如在邹县大贾庄搞防治试点,一蹲就是八年,最多时试点人员多达28人。那时的生活条件极其清贫,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是常态,饿着肚子给农民送药到户更是常态。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寄研所老专家郑衍英回忆,科研人员为了锁定传播丝虫病的“元凶”,深入到农村的各个角落捕捉蚊子,从住房到猪圈,从水井到砖窑,哪里蚊子多就往哪里蹲,甚至使用一种简易的吸蚊器,用嘴巴把蚊子吸到一个玻璃管里,有时一刻钟就能吸入上百只,这些蚊子很快送到实验室解剖,从头到尾进行化验,看看是否感染微丝蚴……终于从中筛选出淡色库蚊,确定其为山东丝虫病的传播媒介。

微山县基层丝虫病防治队员蔡俊山,撑着小船给微山湖区的百姓送药,中途遇到大风,小船倾覆,不幸遇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消灭丝虫病的队伍中,丝防队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号称“夜行侠”,主要任务是夜间查血,白天镜检。农民丝防队员唐兴代18年如一日,几乎从未休过一个星期天、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一心想着消灭丝虫病,他一人一天最多查血102人,长时间不回家,他的孩子见到他时竟问妈妈:“这个叔叔是谁?”其实,对于所有的丝防人员来讲,“孩子相见不相识”的场景屡见不鲜。

丝虫专家们回忆说,那是一场万众一心的全民运动,山东当时是“遍地是灯火,到处是歌声”。从1957年到1983年,山东血检人数8000多万人次,290万人呈微丝蚴阳性,300万人服药,两三千万人食用七八吨药盐,这么大的工作量,没有政府的组织和参与,没有各个职能部门的倾力支持与协调,光靠防治队伍是不可能完成的。

山东消灭丝虫病经验护佑了山东,贡献了全国,震惊了世界,正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许锐)

版权所有:bobapp1中国有限公司(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鲁ICP备1902749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84号

总值班室电话:0531-59556066

Baidu
map